*、多模光纖,大家知道*代應用的光纖,在光纖發(fā)明之后,首先傳輸的是多模光纖,雖然它很塊被單模光纖取代,但是現在多模光纖仍然用于短舉例的計算機通信。多模標準更多是在ISO這個組織發(fā)展,到1995年是OM1,OM2,到 2002年,隨著以太網發(fā)展的10G,出現了新的激光優(yōu)化的光纖,2010年以后,進一步出現了OM4,需要在實際的系統(tǒng),傳輸的舉例更長,并且適應以太網發(fā)展的40G到100G的技術。
單模光纖的標準,首先出現的是G.652的標準也是出現在1984年,1988年出現653和654的標準,653是應用150的衰減和射程都是Z低的,654主要是為了海底通信的光纖。隨著接入網的發(fā)展,2006年以后出現了657的標準。光纖的PMD也是隨著傳輸速率的增長,時機出現以后,發(fā)現原來PMD控制光纖有問題,所以PMD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。
下面是CRU的光纖市場的一個情況??梢钥匆幌?,從1993年,當時的光纖用量還一千多萬公里,到去年總的用量是2.5億公里,這樣一個成長的曲線,另外也是看到藍色的常規(guī)的G65光纖逐漸被低水峰光纖取代,655光纖大概50萬公里,占了1%,這是當前光纖用量的情況。多模光纖也是出現逐漸增長的過程,2013年左右大概是每年380萬公里這樣一個規(guī)模,每年增長速度大概5%左右,另外常規(guī)的多模光纖,OM1是逐漸下降,OM1和OM2,尤其是OM1,就是62.5的多模光纖是逐漸下降的,新一代的激光優(yōu)化的,高帶寬的光纖OM3和OM4是逐漸增長的過程。
海底光纜,大家知道*條海底的通信光纜是1988年鋪設的,是跨太平洋的光纜。從1989年到2013年,這20多年之間,平均每年的海底光纜的鋪設量是在106000多公里,海底光纜是受經濟起伏的影響比較大,波動比較大。
這個表可以看一下,海底光纜因為它距離長,承載的信息量大,所以它的系統(tǒng)也是在不斷的升級的。我們可以看一下,在前幾年的十幾的系統(tǒng),在Z近都已經提升到單波長100G的系統(tǒng),近兩年新建的系統(tǒng)也都是單波長100G的系統(tǒng)。海底光纜用的光纖主要是654,前期也有一些管理的光纖,但是將來隨著數據的提升,肯定是以654光纖為主。那么,到目前為止,所建的海底光纜、電纜的總量大概在263條,22條在芯片,這些海底光纜負責了整個跨連接的間的通信的99%的流量都是通過海底光纜傳輸的。
第二部分探討一下光纖面臨的一些挑戰(zhàn)和解決方案。首先看一下光纖的帶寬,我們知道光纖的帶寬非常大。比如跟城域規(guī)定的波長帶寬網格從1260到1625,但是在長距離,它的帶寬是有限的,比如C波段帶寬小于不到5Hz,我們再看一下光纖容量的演進。在80年代TDM的系統(tǒng),光纖的容量在兆比特每秒,到90年代,隨著光放大器的應用,光纖到Gbit這樣一個量級,現在光纖流量已經到 Tbit的兩極,再往上走,光纖容量已經要接近相融的非線性極限。根據相融定理,光纖的容量,或者說它的主效率是由光纖的信噪比決定的,Z大的能夠達到 10bit,從需求來看,每年干線的流量是增長50%,從現在起到2020年以后的某個時段,單模光纖的容量就會達到100Tbit每秒這樣一個極限。
高速網絡的光纖解決方案主要是兩個內容,*、回顧光纖技術的演進過程。第二、下一代高速網絡中光纖技術面臨的技術的瓶頸和解決方案。
1966高坤博士發(fā)表了一篇的文章,開始了光纖的時代。當時,實際上銅纜的衰減每公里10DB以下,高坤博士告訴我們采用高純度的二氧化硅能夠支撐光纖,并且光纖通過提純達到這樣的一個。今天來看,高坤的這些預測,仍然在指導我們的工作。在1978年由康寧公司制造了20DB以下的光纖,1978年光纖的衰減到0.2DB以下。
解決方案,首先就是進一步降低衰減和降低光纖的非線性,這兩個是為了改進光纖的信噪比。另外,研發(fā)更大帶寬的光放大器,還有Z近幾年很熱的多芯光纖,但是后兩種技術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,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還是在前面兩個,如何提高光纖的光信噪比,那么在改進光纖的光信噪比,我們這個光纖有一個新的定義,就是光纖的有效面積和光纖的衰減如何改進光纖的品質因素,比如說我們以這個表列的,以這個常規(guī)單模光纖為基準,如果我們將654光纖的有效面積從80提升到110,品質因素可以提高1.39DB,如果將光纖的衰減從常規(guī)的0.2降到 0.18,它的品質因素又可以提高1.57DB,加在一起就是.96DB,進一步增大有效面積,或者進一步降低衰減,它的品質因素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,品質因素越高,對光信噪比的改進越好。
從654的演進標準我們也看到發(fā)展的方向,2012年通過了G.654D的標準,這個就是為了改進G.654光纖的信噪比,適應更多的系統(tǒng)。應用于陸地的,由于以前的654主要應用于海纜,應用于陸地的654光纖新的標準目前也在討論之中,這個標準有可能654.1。
長飛公司在有大效面積和超低衰減這兩個方面的進展。今年正式向市場推出了兩種大有效面積,低衰減光纖,它的有效面積分別是110,130,衰減是小于0.184,這是低衰減。另外,大家比較關注的超低衰減光纖,我們公司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也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,目前能夠達到0.167DB的功率這樣一個水平。
我們知道我們國家2013年100G開始大規(guī)模的應用,主要是用的652D的低衰減光纖,幾年以后,400G可能會開始建設,這里面可以用到的光纖,從目前來看,應該還是652D的低衰減,或者是654的大有效面積的低衰減,或者大有效面積超低衰減,或者是在652的超低衰減,這幾種光纖之中,剛才李晗博士也講了,這個實驗還再繼續(xù)進行。
下面簡單的探討一下傳輸實驗,就是這個表列出了近兩年2014年,2013年,就是OFC報道的一些高速系統(tǒng)的傳輸實驗,我們主要關注它采用一些什么樣的光纖。當然,這個不同的傳輸實驗,它的速率還有調制格式,還有用的光放大的方式有所不同。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傳輸實驗,首先都是大家10bit/s /Hz,這個表中第二個,它也是進行了線網的測試,另外就是大有效面積,另外也是低衰減大有效面積光纖。這也是我們在OFC2014年發(fā)表的一篇文章,主要是中國電信、中興通訊、長飛聯(lián)合做的一個1.2T的傳輸實驗,采用的是曼徹斯特WDM,這個圖都是傳輸了兩千公里,右邊這個圖形大有效面積和超低衰減表現更優(yōu)一些,左邊這個圖,可以看到大有效面積光纖的輸入功率更高一些。這個就是中國移動Z近做的N×400G的實驗,長度是20×100公里,我們這個光纖也是跟中興的設備商配合,中興的4×100G的WDM的系統(tǒng)。另外,我們也在跟聯(lián)通進行80×100G的傳輸實驗,用了長飛的大有效面積低衰減光纖,這個實驗還在進行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