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革廢水由強堿性的浸灰脫毛廢水和弱酸性的鞣革廢水組成,廢水中含有高濃度的鞣料、氯化物、 硫化物、表面活性劑、化學助劑、油脂、蛋白質及SS 等污染物;混合廢水呈堿性,外觀渾濁,有難聞氣味, 水質水量隨時間變化很大。一般情況下,綜合廢水 的COD 3000~4000 mg/L、BOD 1500~2000 mg/ L、SS 2000~4000 mg/L、S2-50~100 mg/L、Cr3+80 ~100 mg/L。 [1]
制革廢水的可生化較好,一般均可采用生化法處理。但廢水中常含有硫化物和鉻離子,會對微生物產(chǎn)生抑制,故要充分重視預處理的作用,所以在制革廢水的治理中,一般均采用“物化—生化”組合工藝。
不同的制革廢水,要選擇不同的處理工藝,以期取得更好的處理效果。如制革廢水中含有過高的鹽類物質,容易對微生物的活性產(chǎn)生抑制,所以,選擇耐鹽性較強的低負荷活性污泥法,還是選擇耐鹽性 較差的中負荷生物膜法,要權衡利弊后確定;一般制革廢水的生化性很好,但制裘皮的綜合廢水,BOD/ COD的比值在0.2以下,而COD的含量并不高,一 般不超過2000 mg/L,當采用接觸氧化法處理時,池中填料形成不了生物膜,所以在廢水處理工藝 中,加一道水解酸化,以提高其BOD/COD的比值。
制革廢水的COD一般在3000~4000 mg/L,生化性較好,經(jīng)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后,一般出水要求達到國標二級標準(COD<300 mg/L),但也有一些污水處理站的運行,需要滿足更嚴格的排放標準。
SBR法是一種間歇運行的廢水處理工藝,兼均化、初沉、生物降解、終沉等功能于一池,無污泥回流系統(tǒng)。運行時,廢水分批進入池中,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凈化。沉降后,凈化水排出池外。根據(jù)SBR的運行功能,可把整個運行過程分為進水期、反應期、沉降期、排水期和閑置期,各個運行期在時間上是按序排列的,稱為一個運行周期。
在一個運行周期中,各個階段的運行時間、反應器內混合液體積的變化以及運行狀態(tài)等都可以根據(jù)具體廢水性質、出水質量與運行功能要求等靈活掌握,如在進水階段,可按只進水不曝氣的限制曝氣方式運行,也可按邊進水邊曝氣的非限制性曝氣方式運行;在反應階段,可以始終曝氣,為了生物脫氮也可曝氣后攪拌,或者曝氣攪拌交替進行;其剩余污泥量可以在閑置階段排放,也可在排水階段或反應階段后期排放。可見,對于某單一SBR來說,不存在空間上控制的障礙,只要在時間上進行有效地控制與變換,即能達到多種功能的要求,非常靈活。
SBR具有工藝簡單、經(jīng)濟、去除有機物速率高、靜止沉淀效率高、耐沖擊負荷、占地面積少、運行方式靈活和不易發(fā)生污泥膨脹等特點,是處理中、小水量廢水,特別是間歇排放廢水的理想工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