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7日,我國東海艦隊一架飛機在訓練中發(fā)生飛行事故,墜毀,機組人員及時跳傘,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。消息發(fā)布后受到社會各方關注。
經調查,事故真相披露:戰(zhàn)機墜落是因為在空中意外遭受鳥撞。在此次事件中,失事發(fā)動機進氣道內壁存在一條長約80厘米,寬約10厘米的噴射狀血跡,并在內部葉片上發(fā)現(xiàn)多處軟組織殘留痕跡。
經鑒定,判定為發(fā)動機葉片損壞為鳥撞所致,所撞擊的是一只體重在1~1.3千克左右的成年綠頭鴨。
“鳥撞”是世界性難題
為什么一只重量至多幾公斤、飛行速度相對緩慢的小鳥,會對比它龐大得多的飛機造成如此大的傷害?
我們所說的“鳥撞飛機”,實際上是“飛機撞鳥”,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飛行器運行中的高速,而不是鳥類本身的質量。
根據動量定理,一只0.45公斤的鳥與時速800公里的飛機相撞,會產生153公斤的沖擊力;一只7公斤的大鳥撞在時速960公里的飛機上,沖擊力將達到144噸。
高速運動使鳥的破壞力達到驚人的程度,一只麻雀就足以撞毀降落時的飛機發(fā)動機。而鳥類的生物特性,決定了它以距離而非速度作為“是否飛走”的判斷基準,但飛機的高速度讓它還來不及反應,就變成了“兇手”和犧牲者。
“鳥撞”目前是世界性難題。根據國際航空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,1912年以來,鳥撞至少導致63架民用航空器失事;飛行器速度快,鳥撞危害更為嚴重,1950年以來文獻記載的嚴重事故超過353起,至少165人遇難。1992~2008年,飛機因鳥撞造成20起嚴重的飛行事故、58起飛行事故征候和210起飛行問題,導致18架機墜毀、12名飛行員犧牲。
一次又一次機毀人亡用“慘烈”“血淋淋”的事實警示我們,飛機防鳥撞必須要列入人類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了。
面對頻發(fā)的鳥撞飛機事故,目前普遍采用的解決辦法是驅鳥,常用的有空氣pao、錄音驅鳥、獵殺、豢養(yǎng)猛禽、仿生航模驅鳥等。雖然主動驅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鳥撞飛機事故的發(fā)生,但百密一疏,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除了驅鳥,第二種方法就是對飛機本身進行“抗鳥撞”設計。
在抗鳥撞飛機設計上,國際上通常采用兩種理念。一種是“以硬碰硬”,通過改善飛機材料,以提升強度來應對鳥撞產生的巨大沖擊力。但這種做法對材料的要求很高,既要重量輕又要強度高,會受到材料技術及成本的限制。
二是采用吸能材料。如同海綿吸水,機體材料會吸附沖擊力,保證飛機結構不受損失。這種做法目前在汽車上的應用非常普遍,但對于飛機上應用的研發(fā)和普及程度而言,也是件難事。
相關產品
免責聲明
客服熱線: 15267989561
加盟熱線: 15267989561
媒體合作: 0571-87759945
投訴熱線: 0571-87759942
下載儀表站APP
Ybzhan手機版
Ybzhan公眾號
Ybzhan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