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秤及重量標準的起源
中國衡制起源于何時已無從稽考了,早在黃帝時期就有“隸作數,定度量衡”的說法。黃帝造做器物之說雖不免有傳說的色彩,但根據當時農業(yè)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,中國的度量衡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應該是不成的問題的。
初的一銖又是怎樣確立的呢?據《漢書"律歷志》記載,當時是以中等顆粒的黑黍粒,以十黍為,十累為一銖,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也就是說當初確定“兩”是以北方所產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為一銖,2400粒為一兩,這是先秦時代的情況。
秦統(tǒng)一中國后,衡制仍因前代。秦始皇在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的改革中,也統(tǒng)一了度量衡。
漢朝大大整頓了度量衡制,設官專掌其事。據《漢書》載:“衡者……,職在行、鴻臚掌之。”權輕重亦是銖、兩、斤、鈞、石。銖的確定與周秦同,都是用北方黑黍作標準,衡的造法亦是從1200粒中等黑黍的重量為十二銖(半兩),二十四銖為一兩、十六兩為一斤,三十斤為一鈞,四鈞為一石。
在中國,相傳范蠡是秤的。他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,一顆星代表一兩重,十三顆星代表一斤。
到了南北朝時期,據《天工開物》記載,有位叫張僧繇的南朝人,畫了一幅《執(zhí)秤圖》畫.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的秤,應該算是早有記載、有形象的秤.這時秤的制作技巧已經相當純熟。
到了清代,衡器分砝碼、秤戥三種,存儲在戶部的叫作庫平。權的材質有黃銅、紅銅、鋅、鉛、生鐵、熟鐵等砝碼有正副兩套,一百兩砝碼每副自一分至一百兩共28件;一千兩砝碼每副自一分至五百兩共32件;一件六百兩砝碼,每副四圓,每小秤十斤至五十斤,小盤秤自三斤至十六斤;大戥自五十兩至一百兩;小戥自十兩至三十兩。政府議定的衡器有五種:計有庫天平、商用天平、桿秤、戥秤、磅秤等。
1670年(清康熙年間),法國的數學家、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.佩爾索納.德.洛百瓦爾于1670年將他發(fā)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。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。秤盤裝在秤梁兩端,下面裝有剛性導桿,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。這樣,當秤梁繞軸擺動時,在導桿作用下,秤盤可做上下移動,但其水平狀態(tài)保持不變。這種秤便是磅秤。直到現(xiàn)在,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上使用為普遍的商業(yè)秤。
◎常見的專業(yè)術語
1.大稱量:一臺電子秤不計皮重,所能稱量的大的載荷;
2.小稱量:一臺電子秤在低于該值時會出現(xiàn)的一個相對誤差;
3.安全載荷: 120%正常稱量范圍;
4.額定載荷: 正常稱量范圍;
5.允許誤差:等級檢定時允許的大偏差;
6、電子秤使用環(huán)境溫度為: -10攝氏度 到 40攝氏度
7、臺秤的臺面規(guī)格: 25cm X 30cm 30cm X 40cm 40cm X 50cm 42cm X 52cm 45cm X 60cm
8、解析量:一臺具有計數功能的電子秤,所能分辯的小刻度;
9、解析度:一臺具有計數功能的電子秤,內部具有分辯能力的一個參數;
◎有關秤的俗語
“權衡”一詞早是指的一樣東西,“權”是指的秤砣,“衡”是指的秤桿.“權衡”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所說的桿秤.因為稱重量時,秤砣和秤桿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,所以就習慣稱為“權衡”。另外還有許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成語,比如 “秤砣雖小,能壓千斤”、“我心如秤”、“ 老鼠爬秤鉤——自稱自重”、“吃了秤砣鐵了心”….從這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可以看出,從古至今秤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是相當大的。
到如今,秤已經不在是簡單的稱重的工具,時代的發(fā)展賦予了它更多的信息處理能力。各種電子秤如雨后春筍,被國民經濟各部門逐步應用。比如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汽車衡、市的電子臺秤、儲運物資部門的電子叉車秤……甚至在醫(yī)療域,為研究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熱量的調節(jié)機能,獲得人體因出汗和因心臟脈動而引起體重減少的多種連續(xù)曲線等也離不開電子稱重裝置??傊?,電子秤技術在社會進步中發(fā)揮著它的作用,并且已為人們越來越重視。 下面這些富創(chuàng)意和高科技的電子秤是不是在你的意料之外呢?
1、帶電子秤的勺子。它自帶有電子秤,可以將調料的重量實時顯示在勺柄的顯示器上,方便你做出更加美味的菜肴。
2、孕婦體重秤。這款由美國專家設計的體重秤,用不同體型剪影代替刻度,可以讓媽媽們直接看到孩子的生長,同時有語音報數功能,省去了彎腰看數字的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