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期刊
國際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 (ISSN: 0195-5373) 由Dr. Walter Slavin于1962年創(chuàng)辦,刊登原子光譜技術(shù)新方法及應用、新儀器/部件研發(fā)、元素同位素樣品前處理技術(shù)、標準物質(zhì)開發(fā)等。
深空探測已成為航天大國競相角逐的戰(zhàn)場。2021年,隨著美國“毅力”號和中國“祝融”號火星車相繼落火,加上2012年落火至今仍在工作的美國“好奇”號火星車,新一輪火星探測尤其是物質(zhì)成分探測的競爭拉開帷幕。由于地球和火星環(huán)境的差異可能會導致火星土壤的變異,且取樣帶回地球目前也是巨大的挑戰(zhàn),因此三輛火星車均采用搭載基于激光誘導擊穿光譜(LIBS)儀器對火星物質(zhì)成分進行原位測量:“祝融”號的MarSCoDe(圖1)、“毅力”號的SuperCAM以及“好奇”號的ChemCAM。LIBS是一種原子發(fā)射光譜技術(shù),它利用脈沖激光燒蝕激發(fā)待測物產(chǎn)生等離子體,通過分析等離子體冷卻時樣品原子/離子輻射譜線,獲得樣品中元素組分和含量,相當于一種“元素相機”。
圖1 中國“祝融”號火星車及其LIBS載荷MarSCoDe
LIBS檢測具有無樣品前處理、快速元素分析、結(jié)構(gòu)緊湊堅固、自清潔能力、深度剖面分析、適應復雜環(huán)境等優(yōu)點,可以彌補X射線熒光儀器缺乏分析輕元素(原子質(zhì)量<20)的缺陷。輕元素在深空探測中非常重要,它們廣泛存在于粘土礦物和其他巖石風化產(chǎn)物中,可用于表征火星過去的氣候環(huán)境;其中碳、氮和氧的譜線也可用來判斷有機物的存在。
2021年5月15日,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著陸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(qū)著陸,在火星上首次留下印跡,邁出了星際探測的重要一步。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負責研制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MarSCoDe (Mars Surface Composition Detector) 是我國*LIBS行星物質(zhì)成分分析儀,搭載在“祝融”號火星車成功著陸并開展科學任務,儀器的結(jié)構(gòu)設計、功能及實現(xiàn)等研究內(nèi)容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(fā)表在國際老牌光譜期刊《Atomic Spectroscopy》上(https://doi.org/10.46770/AS.2021.608),MarSCoDe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的萬雄研究員為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,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徐衛(wèi)明研究員、賈建軍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。
MarSCoDe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(圖2),其中兩維指向鏡(BPM)、光學頭部和在軌定標板(CTA)在火星車艙外,另外三通道光譜儀模塊(SM)和載荷控制器則在艙內(nèi)。LIBS激光器發(fā)射的脈沖激光經(jīng)過光學頭部擴束聚焦,BPM反射改變方向至探測對象。在探測點處激發(fā)出的LIBS信號沿反向先后經(jīng)BPM、光學頭部后,通過一根LIBS光纖,送至艙內(nèi)的SM進行分析。載荷控制器負責設置LIBS的工作參數(shù)及存儲最后的LIBS數(shù)據(jù)。
圖2 MarSCoDe的結(jié)構(gòu)圖
由于“祝融”號火星車采用太陽能,因此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三通道光譜儀在火星低溫環(huán)境下(通常低與零下50oC)的溫度,此時低溫會引起LIBS光譜的巨大漂移。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粒子群(PSO)優(yōu)化的在軌定標方法,用于修正光譜系統(tǒng)的在軌漂移(圖3)。
圖3 基于PSO的在軌定標方法
圖4 基于CNN的元素分析
MarSCoDe主要分析的元素包括Si、O、C、S、H、Na、Ca、Mg、Mn、Fe、Al和Ti,為了實現(xiàn)這些元素的定量分析,團隊提出一種基于卷積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(CNN)的定量分析方法(圖4)。這個CNN包括歸一化層、卷積層、池化層、串聯(lián)層、回歸層、密集層、輸入和輸出層。將數(shù)據(jù)集劃分為訓練集(Training set)和驗證集(Validation set)。對于建庫物質(zhì)的60個光譜數(shù)據(jù),59個光譜送入網(wǎng)絡進行模型訓練,剩余一個光譜作為驗證集。通過訓練后,完善CNN。在軌檢測時,將對應的經(jīng)粒子群修正的原始LIBS光譜輸入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,可得到其組成元素的含量,并根據(jù)堿硅比獲得其礦物種類(圖5)。
圖5 依據(jù)堿硅比進行目標分類
參考文獻
1. R. C. Wiens, S. Maurice, B. Barraclough, et al. The ChemCam instruments on the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(MSL) rover: body unit and combined system performance. Space Sci. Rev., 2012, 170, 167–2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214-012-9902-4
2. S. Maurice, R. C. Wiens, M. Saccoccio, et al.. The ChemCam instruments on the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(MSL) rover: science objectives and mast unit, Space Sci. Rev., 2012, 170, 95–16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214-012-9912-2
3. R. C. Wiens, S. Maurice, and F. R. Perez. The SuperCam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 suite for the Mars 2020 rover mission: a preview. Spectroscopy-US, 2017, 32(5), 50–55.
4. X. Wan, R. J. Yuan, H. P. Wang, Y. L. Cheng, J. J. Jia, R. Shu, W. M. Xu, C. H. Li, Y. J. Xin, H. Z. Ma, P. P. Fang, and Z. C. Ling, Elas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MarSCoDe Spectral Calibration on Tianwen-1 Mars Rover, Anal. Chem., 2021, 93, 7970-7977.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.analchem.1c00832
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原文電子版!
掃描上方二維碼,即可下載資料
通信作者簡介
萬 雄
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,國家二級研究員,博導。中科院“百人計劃”入選者、Georgia Tech高級研究學者、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(ISSI)核心專家,曾任國家實驗示范中心主任。發(fā)表論文140篇(其中SCI收錄論文56篇)。研究領域激光光譜、生物光子學、仿生光學等,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“火星探測”“嫦娥3號”。主持完成及在研科研項目10項,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5項。
徐衛(wèi)明
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,研究員,博導。2000年畢業(yè)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專業(yè),獲得理學學士學位,2005年畢業(yè)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物理電子學專業(yè),獲得博士研究生學位。長期致力于空間光電儀器及其應用技術(shù)研究。
賈建軍
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(shù)物理研究所,研究員,博導,主任設計師。中國科學院大學,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,引力波太極宇宙實驗室(杭州)副主任,長期從事空間光電儀器設計與工程型號研制工作。對空間光電跟瞄系統(tǒng)、激光通信,激光遙感系統(tǒng)設計等核心技術(shù)深入研究,曾深度參與“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(wèi)星”、“天宮系列”、“嫦娥工程系列”等多個空間光電載荷的型號任務,擔任“墨子號”衛(wèi)星量子糾纏發(fā)射機主任設計師等多個崗位職務,同時也是多個預研課題負責人。目前主要從事空間主動光電與量子精密測量、空間大口徑望遠鏡、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(shù)研究,并積極從事空間光通信,量子通信產(chǎn)業(yè)化轉(zhuǎn)讓推廣。
立即詢價
您提交后,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